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 > 正文

全国农药交流会把脉行业走势

2017-10-20
作者:宋晰   来自: 农资导报

第十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现场王献伟/摄

第十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现场王献伟/摄

第十届农药创新贡献奖颁奖现场王献伟/摄

第十届农药创新贡献奖颁奖现场王献伟/摄

编者按

2017年,新《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相关细则相继出台,在行业内波动不小;供给侧改革、环保的严查等因素,使原药价格一再推涨。农药行业似乎一片欣欣向荣、涨势不断,但不断加强的法规制度、日益严格的环保检查、农产品消费对绿色要求的不断提高,也给农药行业带来诸多挑战。严管,让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7年,农药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受农药新条例出台、供给侧改革、环保核查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因素影响,农药原药价格大幅上升,行业供应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行业洗牌加速。在此背景下,10月14日,主题为“直面行业多重挑战,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的第十七届全国农药交流会在上海启幕。

在主题大会(扬农论坛)上,专家认为,中国农药的创新能力日渐提高,行业转型机遇来临。在农药严监管时代,政策和市场双重压力助推农药企业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企业在此阶段应找准自身定位、从产品创新和优化服务两端入手,发展高效低毒环保的绿色农药,打造细分领域领军品牌。

农药行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在会上介绍,中国是全球的主要农药生产制造国。近些年,中国农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由仿制向创制转变,扬农、苏研等多家国内企业的创制产品走上前台,但总体来看,中国农药在高附加值农药市场占有比例较低。今年以来,新《农药管理条例》出台、环保等政策日渐收紧。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成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除了政策和环保因素,农业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倒逼农药行业提质增效。居民消费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社会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高度关注,农产品科学用药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农药生产第一大国,目前有农药生产企业2100多家,农药年产量150万吨左右(折纯),可生产600多种有效成分的原药和制剂,杀虫、杀菌、除草等农药比例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但现在农药的使用还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精准施药水平低。一家一户用药,要么用药不对症,要么就是施药不按要求,不仅防治效果差,用药量也多。另一个是绿色防控水平较低。现在绿色防控覆盖率仅1/4,生物农药用量接近10%,这也造成化学农药用量大。”曾衍德说。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周普国也坦言:“近些年来,中国农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不规范用药等很多突出问题,市场环境有待优化。”从数据上来看,国内平均一个农药品种登记50多个产品,而且多数产品集中登记在水稻、棉花、小麦等大宗作物上,还有很多特色小宗作物至今无登记农药可用;农药经营单位多达37万家,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门外汉”“夫妻店”卖农药的情况普遍存在;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屡见不鲜,质量不合格产品仍有15%左右;超剂量、超次数用药现象普遍,包装物随意废弃,带来农业面源污染隐患,而且超范围、非法使用农药导致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

政策助推农药绿色发展

如何实现中国由农药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周普国认为:“农药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符合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爬坡的大势,是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加快形成农药绿色发展方式,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需要全行业综合运用政策、科技、资本、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氛围,加快促进农药绿色发展。”

据周普国介绍,未来,农药管理政策将对绿色农药发展进行扶持。如提高登记门槛,设定配比梯度规定,下大力气减少同质化产品新增登记。加快实施高毒农药替代计划,在已禁用39种高毒高风险农药基础上,对剩余的12种高毒农药,加强风险评估,本着“成熟一个、禁用一个”的原则,有序淘汰。研究探索登记分类指导,适时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登记、小作物用药登记、生物农药登记,豁免天敌生物登记。对相同产品,大幅减免药效、残留、环境、毒理等登记资料要求,减轻重复性农药登记试验对环境释放的压力。对助剂清单、绿色环保剂型、种子缓释产品、飞防专用制剂等,开展专项研究,适时明确政策要求,适当简化登记资料要求,鼓励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制定国家农药产业政策,指导地方开展产业战略研究,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产业集中度和培育大企业集团,促进农药绿色环保生产。

曾衍德司长也表示,新《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出台为推进依法治农、依法行政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新条例的规定,农业部已制订了《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5个配套规章。未来农药管理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控、压、限、移、减、管”6个字上。具体来看,一是“控”,就是控制农药企业数量。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农药生产企业集团。二是“压”,就是压减登记农药产品数量,鼓励支持农药企业创制新药,提高农药登记的门槛,减少同质化,压低产品数量。三是“限”,就是限制使用高毒高风险农药。现在还有12种高毒农药,要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有序淘汰现有的高毒农药。四是“移”,就是引导农药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农药企业多是化工企业,对环境影响大。要坚持适度、有序的原则,加快淘汰高污染、高风险的落后产能。更重要的是提高集中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新设立农药企业或搬迁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必须进入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制剂加工企业逐步向交通便捷、靠近市场的地区转移。环境敏感地区现有的农药企业要限期搬迁进入化工园区。五是“减”,就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推进科学用药、精准施药,重点是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量,推行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量。加快推广高效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量,还要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优化结构减量。六是“管”,就是强化农药市场监管。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惩处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产学研齐转型谋绿色未来

由传统农药向绿色农药转型,需要行业产学研多方的通力配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表示,应重塑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来适应新时期的产业发展需要。植保工作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仅2014年,中国主要作物病虫草害通过防治挽回的粮食产量达到2540万吨,棉花340.4万吨,油料作物108.4万吨,蔬菜634.4万吨,果树205万吨,其他经济作物187.6万吨。新时期下,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政府重视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植保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科技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未来,农作物有害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与防控将成为趋势。在这一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主要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有效预防和无害化防治一体化已经走在前列。

孙叔宝表示,农药的生产、加工、使用是一个长产业链条,要实现中国农药行业的绿色发展,需要企业发挥重要作用,这给有意向做大做强的企业带来机遇。未来农药的生产将进一步集中,而不擅长生产的企业,可以转型下游服务公司来助力产业发展,实现自身的成长。

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杜晖曾在外企担任高管多年,他在会上分享了对全球农化行业兼并重组的思考。他认为,农化行业百年老店和大品牌的形成,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兼并重组。全球农化行业的不确定性增强,加速了这一过程。通过成功的兼并重组,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可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品牌的建立,不失为企业转型的一种策略。

周普国也认为,未来农药行业的资源整合将进一步加快。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产业资源将进一步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将增至近40家。农药经营正从产品单一维度向全程服务延伸,农药电商、作物综合解决方案、飞防、农资金融等多种新兴业态涌现,一大批新型综合服务主体已经初具规模。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