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 > 正文

重磅!最严标准发布,品种该怎么选?方向有了

2017-10-23
作者:   来自: 农财网种业宝典

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修订后的《饲料卫生标准》正式发布,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饲料卫生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以“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全面规定了包括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在内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在饲料原料、饲料产品中的限量值。

 

      部分限量值如下:
 

 

      据了解,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

 

      赭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谷类农产品如燕麦、大麦、小麦、玉米、动物饲料和动物性食品(如猪肾脏、肝脏)等,是继黄曲霉毒素后又一个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是对种畜影响最大的霉菌毒素,引起系列与繁殖相关的障碍,容易给养殖带来巨大损失,世界各国对玉米赤霉烯酮在饲料中的限量标准有着相应规定。

 

 

      那么,问题来了...

 

      新标准发布与种业人有何关系?

 

      “《饲料卫生标准》更加严格,对玉米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研究员认为。

 

      据赵久然介绍,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如遇不良环境条件易发生穗粒腐病,若贮藏过程中温湿度适宜,病害会进一步扩散,产生黄曲霉毒菌、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及呕吐霉素等真菌毒素,不仅因果穗腐烂导致玉米商品性降低,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极为不利,也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

 

      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有25%的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真菌毒素的污染。对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而言,由于受品种、环境、收获及仓储条件的影响,玉米及其制品受到真菌毒素的影响较为严重

 

 

      “真菌毒素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很大。”赵久然举例告诉记者,在玉米主产区内蒙古通辽市,有一张优质农产品名片儿——“通辽黄玉米”,它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审核,通过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这和它的地理优势、产量优势有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赤霉烯酮含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出。”赵久然说。

 

      我们该如何应对?

 

      “真菌毒素的产生与玉米穗粒腐病密切相关,我们首先应加强抗穗粒腐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其次,还应加强种植管理等。”赵久然说。

 

      1

      加强新优品种的选育推广


      (1)抗穗粒腐病的品种:

 

      据了解,穗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包括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等。在潮湿地区,特别是在吐丝到收获期间降雨量较多的地区,该病害蔓延较快。

 

      “为了保证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对不良逆境及真菌毒素的抗性,首先要加强对抗穗粒腐病品种(如抗黄曲霉毒素)的选育。”赵久然介绍,选育并推广应用抗穗粒腐病品种是保证玉米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

 

      “以前我们对穗粒腐病重视不够,但近几年逐渐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已把穗粒腐病作为主要病害来应对。”赵久然告诉记者,今年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中规定,抗穗粒腐病的品种可以作为绿色优质品种进行审定,品种试验产量可适当放宽。

 

 

      (2)脱水快、成熟好、利于籽粒直收的品种:

 

      玉米收获及晾晒过程的气候条件对玉米籽粒的质量影响巨大。

 

      据了解,当前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品种在收获时普遍含水量较高、籽粒破损率较大,极易感染真菌毒素。赵久然表示,应加强选育并推广脱水快、成熟度好、利于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并结合不同的玉米生态区,优化玉米生产品种不具,最终缩短玉米收获及晾晒时间,减小气候因素对玉米籽粒质量的影响,最终提高玉米籽粒质量。

 

 

      2

      加强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防治虫害


      “病原菌无处不在,一旦寄主籽粒出现细微伤口,穗粒腐病的病原菌便可能侵入果穗。”赵久然告诉记者,受到虫害的玉米更易受到霉菌侵染,加重真菌毒素的污染。因此,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对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应密切关注虫害的动态变化,减少虫害损失及对玉米籽粒的感染。

 

      此外,在玉米晾晒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通风、清洁,减少霉变籽粒的产生、真菌毒素的污染以及杂质的掺入。

 

      对于新标准的发布,赵久然表示,种业人应一马当先,从源头严把关,减少霉变籽粒的产生,提高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保证我国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畜健康。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