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 > 正文

黑龙江:警惕二代黏虫幼虫局部偏重为害

2019-06-13
作者:   来自: 黑龙江植检植保站

根据江淮流域一代黏虫发生基数,结合我省各地虫情监测结果及气象等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二代黏虫在全省总体为偏轻发生,西南部诱蛾量大、落卵量高的县份,将达到偏重发生程度,局部地块会出现高密度幼虫聚集为害。幼虫防治适期在6月18日-30日,主要危害作物为玉米、谷子、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 

  主要依据: 

  一、江淮与黄淮等地一代幼虫发生面积大,局部残虫量高 

  今年一代黏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有虫面积为718万亩,比2018年增加39.7%。全国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0.6头,与2018年持平;防(兼)治面积1153万亩,防治后各地各类型田平均残虫量每平方米0.4头,比2018年增加33.3%,且局部残虫量高,如安徽平均残虫量每平方米1.3头。 

  二、一代成虫迁入我省略晚、部分县份蛾量较高 

  截至6月12日,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巴彦、方正、肇州、肇源、拜泉、安达、北林、兰西、集贤、勃利、密山、穆棱、宁安、林口、富锦等县(市、区)诱集到黏虫成虫,迁入范围大于2017年,接近2018年。成虫始见期为5月22日,接近常年,晚于去年7天;双城、五常等地迁入主蛾峰期为6月8日-11日。各地累计诱蛾情况,双城高空测报灯、黑光灯、诱蛾器、性诱捕器分别为143、92、150、15头,总诱蛾量分别高于2017年、2018年同期144%、79%;五常、肇州、集贤、巴彦诱蛾量分别为264头、67头、41头和25头,分别高于去年30%、56%、486%和67%;其它诱到成虫的县份诱蛾量多数低于前两年,均在20头以下。目前成虫雌蛾卵巢发育大部分处于3级以上,总体成虫抱卵质量差于前两年。田间谷草把诱卵情况,穆棱、双城、林口分别累计诱卵29块、3块和1块,平均单块卵粒数130粒,最高320粒,诱卵量和单块卵粒数均少于前两年。 

  三、气象条件不利于二代黏虫发生为害 

  今年我省5月中旬以来气温较低,降雨较多;气象预报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略低,降水量略多,特别是未来10天气温较低,降雨较多,不利于黏虫的发育和为害。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二代黏虫总体发生程度将与前两年相当,不会造成大范围、大面积严重为害,但诱蛾量较高的西南部部分县份发生程度将重于前两年,局部地块将出现较重为害。鉴于黏虫具有集中、隐蔽、局部点片暴发为害的特点,其它有成虫迁入的县份,也将可能出现局部高虫口密度为害地块。为此,各地植保部门要提高警惕,继续做好虫情监测,并充分发挥监测网点调查员的作用,切实组织做好草荒较重玉米田及谷子田低龄幼虫的早期调查,全面掌握田间虫情信息,及时发布虫情预报。要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发动农户,看好自家田,指导农户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要迅速采取防治措施。同时,各地植保部门要继续做好后续可能再次迁入虫源的监测工作。 

  防治建议: 

  采取性诱、灯诱成虫,谷草把诱卵,田间早期查幼虫等多种措施,全面掌握田间虫情,根据田间幼虫虫量,依照防治指标,确定应防地块,避免盲目打药。 

  1.理化诱控。成虫发生期,田间集中连片设置性诱捕器或糖醋盆诱杀成虫。 

  2.生态、农业控制。在成虫产卵期间,根据产卵特点,在田间连续诱卵或摘除卵块,减少田间幼虫数量。幼虫发生初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也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幼虫死亡率。 

  3.药剂防治。突出早查早治,抓住幼虫3龄暴食为害前的防治关键期,及时喷药防治。田间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取长条形白色塑料布,铺于垄沟,双手将垄沟两侧植株和杂草向塑料布上倾斜拍打数次,震落幼虫,然后扒开行间,仔细检查计数震落在塑料布上的低龄幼虫。考虑低龄幼虫漏查率较高,可将查到的低龄幼虫数乘以3作为预估实际发生虫量。当二代幼虫在玉米、高粱田平均超过1头/株,小麦、谷子田达到20头/平方米时,及时喷药防治。低龄幼虫可用苏云金杆菌、灭幼脲等生物药剂;化学药剂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高粱田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黏虫进入4龄暴食期后,抗药性将大幅度增强,施药剂量应加大。 

附:二代黏虫发生趋势图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