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农技 > 正文

行业篇:细菌性病害防控呼唤专业药剂

2018-12-07
作者:   来自: 农资导报

  超越病毒,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一大病原物;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马铃薯青枯病、柑橘溃疡病……几乎每种作物都曾遇到细菌性病害为害。但目前,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数量仅280个,仅占国内杀菌剂登记产品总量的2.6%,行业发展现状与业界期待差距不小。

  11月21日,由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主办的2018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高层论坛暨产业创新联盟成立盛典在成都召开,全国300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破解行业困局之路。

  此次高层论坛由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澳大利亚埃尔夫液体化肥有限公司、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龙灯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中锐化学有限公司协办。论坛得到了第34届中国植保双交会、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细菌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等单位支持。

  为害普遍,损失巨大

  全世界有500多种作物细菌性病害,中国细菌性病害有200多种,常见的有60~70种。几乎每种作物都遇到细菌性病害,通常造成作物产量损失20%~30%。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细菌性病害每年发生面积1.2亿亩次,每年仅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将近400万亩次。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果树中的柑橘溃疡病,瓜菜类中的茄科蔬菜青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姜瘟病等都给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高级农艺师李永平表示,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向产值高的经济作物方向调整,未来国内细菌性病害发生面积将继续增加,并将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高温高湿环境高发,病菌侵染机会多等,有利于水稻细条病、番茄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第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后,发病基础面积自然变大。例如,柑橘溃疡病是沃柑的主要病害,而目前沃柑扩种面积已达100多万亩,发病基础增加。第三,国内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增加后连续种植时间长,田间病菌累积多,侵染强度大。第四,植物抗病性衰退,造成细菌性病害再猖獗。第五,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流行。如水稻穗枯病,在东北和长江下游发生 面积有所增大,苹果枝枯病在新疆出现等。

  现有产品数量不足

  与细菌性病害防治难、为害普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登记数量还很有限。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张楠介绍说,2014~2018年,国内新增登记的防治细菌病害药剂的产品数量分别为25个、13个、10个、25个和38个。从数量看,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国登记的杀菌剂产品约有10900个。其中,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仅有280余个,占比2.6%。

  从有效成分看,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经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为678种。其中,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有效成分为37种,包括微生物农药的不同菌株型。从现有登记的防治细菌性药剂看,铜制剂、活体微生物制剂产品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占有较大比重。

  国内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的登记表现为:第一,从总体看,目前国内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登记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随着病害发生结构的变化,未来将具有广阔空间。第二,铜制剂、活体微生物制剂产品在登记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第三,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在已经登记的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第四,与其他类型登记农药相比,登记作物的范围较广,涵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中药材和观赏花卉。第五,新品种少,登记的产品绝大部分为波尔多液、噻唑锌、氯溴异氰尿酸等老产品,产品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尽管数量不多,但随着病害发生结构的变化,未来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张楠介绍说。

  专用药剂有前景

  面对细菌性病害的威胁,药剂防治是不可替代的。但目前国内细菌性病害防治主要依靠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为主,免疫性防治的研究较少;现有的药剂中,保护性药剂比较多,内吸性、治疗性药剂少,老产品居多。

  为此,李永平对国内30多种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梳理后预测:第一,未来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面积可能继续增加,专业防治药剂发展前景好。第二,硫酸链霉素的退出给市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第三,内吸性药剂由于具有治疗作用,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第四,微生物类产品,由于环保优势,随着性能改进,用量会上升。第五,土壤消毒技术、基因改造抗病品种等都会对细菌性病害防治产生积极影响。

  张楠

  李永平

  代表参观企业展台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