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农技 > 正文

番茄早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2019-10-11
作者:李翠英   来自: 农资导报

  番茄早疫病又名轮纹病,是各地番茄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不论大棚、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生。该病发生早、流行的时间长,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5%~20%,重发时减产多达30%以上。

  病害症状

  早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幼苗期和成苗期均可为害,幼苗期在茎基部产生褐色环状病斑,表现立枯病状。成株期茎、叶和果实上都可发病。受害叶片最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慢慢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同心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还会长出黑霉。发病大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严重时下部的叶片萎蔫枯死。叶柄、茎秆和果实发病,初为暗褐色椭圆形病斑,扩大后稍有凹陷,并出现黑霉和同心纹。青果病斑从花萼附近发生,发病重的果实开裂,病部较硬,一旦受害,提早脱落,即使不脱落,也不再膨大,且味苦不能食用。

  发病规律

  番茄早疫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植物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表面也可以带菌。干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以上,附属在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即可侵染幼苗,病菌首先侵染子叶,接着侵染胚轴,并扩展至落叶,病残体上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传到植株下部茎叶与果实上,条件适宜时2~3天即可出现病斑,再经3~4天病斑上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病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6℃~28℃,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低海拔地区温差小、露水少,病害发生取决于早晚温度;高海拔地区温差较大,易结露,空气达到一定湿度即可发病;保护地内栽培的番茄相对湿度较高,日平均温度达到15℃~23℃时,只需14小时病菌就可侵染,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气温持续5天在26℃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超过49小时即开始发生和流失。

  目前,多数品种抗性差,同一品种幼苗期抗病力强,开花期前后和生长后期易感病,一般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发病。此外,连作番茄,密度过大、灌水过多、基肥不足,低洼积水、结果过多等造成环境高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早疫病暴发流行。

  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性品种。目前在种植中表现较为抗病的品种有:强丰、满丝、合作903、中杂105、中研958、毛粉802、中蔬6号、佳粉2号、密植红、苏杭11等抗(耐)品种,在田间种植发病慢、损失少,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选择种植。

  2.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取出后在竹盘上摊开,然后催芽播种。或将种子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然后放在55℃水中浸25~30分钟,沥干后催芽播种。

  3.用无病土育苗。多选择连续2年均没有种过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的土地作苗床,先培育幼苗,待幼苗生长至8~10厘米高时,再移栽至大田种植。

  4.实行轮作。大田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温室在不能轮作情况下,用氯化苦或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5.科学培管。根据田土条件,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并注意雨后清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一般每亩定植4000株左右。防止密度过大,以利于行间通风透光。还应加强棚室的温、湿度控制,一般温度控制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宜。定植初期应控水栽培,开花前适当浇水,直到第二轮果穗形成后再及时浇足水,促进果实发育膨大。浇水应选晴天上午10时后进行,并及时通风,以免早晨叶面结露。在番茄的生育过程中,还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和插秆防倒,并及时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同时将老、病叶及时带出棚外深埋。后期可每亩追施5~8千克钾肥,以增加抗病力,并提高果实含糖量。坐果期可叶面喷施0.1%的蔗糖加0.2%的磷酸二氢钾再加0.3%的尿素,对提高抗病力和果实品质均有显著效果。控制中心病株,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水剂800倍液处理。

  6.化学防治。土地整平后,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于厢面。也可在定植时,将药土施于穴内,集中施药。定植缓苗或发病初期要立即喷药,常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菌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交替使用,每亩每次喷药液60千克,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百菌清粉尘剂在大棚或温室栽培中,连续防治2~3次,间隔7天左右1次,或用1∶1∶200~240倍液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或铜氨合剂400倍液喷治。

  □李翠英

  番茄早疫病症状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