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农技 > 正文

冬小麦权威指导意见:现在,得这样管

2019-11-12
作者:   来自: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今年9月中旬以来,黄淮东部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部分地区出现旱情。为了指导旱区及时落实冬小麦秋季田间管理措施,大力推进科学抗旱,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提出了黄淮东部与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抗旱技术指导意见。

黄淮东部麦区

(一)强化分类管理。

对土壤表墒较差、小麦出苗困难的麦田,要抓紧浇好保苗水,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整齐度,浇水后要注意适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对于整地质量差、地表坷垃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可在冬前结合浇水或降雨进行1-2次镇压,以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根系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保墒,促进发育。对于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覆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对于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促根增蘖,一般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于冬前旺长麦田,可以视苗情长势,采用镇压器碾压2-3次,既可控旺长,又可踏实土壤,防透风和冻害。

(二)适期浇好越冬水。

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的地块,适时浇好越冬水。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一般壮苗麦田,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11月底至12月初),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为宜,在土壤封冻前完成。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三)适时除草防病虫。

冬前是麦田除草的有利时机。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麦田,用适宜药剂兑水拌细土,结合锄地施入土中,药剂量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

长江中下游麦区

(一)抢墒播种。

已成熟尚未收获的水稻、甘薯等作物田块,要抢晴收获,及时腾茬。收获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以上田块,均应抢墒播种。稻茬麦采取免少耕机条播技术,旱茬麦要减少耕耙次数,耕(深松)、整、播、压作业不间断地同步进行,播后及时镇压。晚播田如土壤墒情适宜,可以通过催芽播种的方法使其提早出苗,做到晚中争早。

(二)造墒播种。

对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65%、不能原墒出苗的田块,要采取沟灌、浇灌等多种措施造墒播种。对已播但未出苗、苗不齐的田块,可窨灌齐苗水,注意不可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

(三)播后镇压。

强化播后及时镇压保墒,可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地方,播后可用稻草覆盖或泥杂肥覆盖,可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散,还有利于增肥改土、抑制杂草、增温防冻。

(四)强化田管。

已经播种但墒情不足,导致出苗受阻、出苗不齐、苗素质弱的麦田,要充分调度水源,及时科学灌水补墒,确保苗全苗齐苗壮,但防止大水漫灌。无水源、无灌溉条件的麦田,可采取镇压措施,弥合土缝,达到一定的提墒抗旱效果。基肥不足的麦田,要视苗情尽早补施苗肥或分蘖肥。根据土壤墒情适时化学除草,防控病虫害。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