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 > 正文

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与防治

2018-08-10
作者:天涯   来自: 农资导报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续,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冷凉地区。在中国,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属专性寄生线虫,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后代,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在栽培植物中除大豆外,重要的寄主有小豆、饭豆、赤小豆,某些菜豆品种和半野生大豆。能侵入而不能在其中正常发育成熟的寄主有豌豆、绿豆、蚕豆、某些菜豆、三叶草等作物,野豌豆、车轴草等杂草。线虫对不同寄主的毒力有差别。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灌溉、流水及未经腐熟的肥料。线虫自身活动距离有限,种子中夹杂的胞囊远距离传播病害,是病害传播到新区的主要途径。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及为害程度与土壤条件关系很大,通气良好的砂壤土或干旱贫瘠的土壤适于线虫生长发育,碱性土壤更适合于线虫的生活和繁殖。土壤的pH值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值高的土壤中胞囊线虫数量远远高于pH值低的土壤。土壤中胞囊密度相等时,盐碱土和沙土地区较黑土地病重。线虫在-24℃下可长期存活。成虫和散在的卵粒在40℃高温和-24℃低温下1天内死亡。过于黏重潮湿的土壤因氧气不足线虫易死亡。凉爽湿润条件下胞囊中的卵可活5~7年。在高湿淹水的土壤中,胞囊很快失去活力。

  此病的防治应采取合理轮作为基础,积极选育和利抗线虫品种,加强病情监测,重点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合理轮作是一种较易推广经济有效的方法。一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后平均每年胞囊数下降15% ~25%,而种大豆则增加1.5~2.5倍。在黑土轻病区坚持3年以上的轮作即可显著减轻为害。在盐碱土和沙土地区要结合土壤胞囊密度测定实行5~6年以上的轮作。应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抗病品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减轻其为害。 (天涯)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