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 正文

农资打假的“表情包”

——写在2018年农资打假维权系列报道结束之时

2018-07-31
作者:张木早   来自: 农资导报

  农资打假年年打,今年打假有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农资导报》策划组织了一个以“举起森林般的手臂,打假!”为主题的农资打假维权大型系列报道。这是近年来行业媒体推出的关于农资打假最集中、声势最大的一组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历时两个多月,刊发了消息、专题报道、综述等25篇,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10多家业内的重点企业高调加棒这个系列报道;更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表示他们的强力支持;本报为这个系列报道所设置的打假热线收获了多个打假线索和报道线索;系列报道刊发的文章也备受推崇,有的报道在微信上一经推出当天的点击量就达到数万之多;有些报道披露了部分地区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和农资市场混乱的情况,引发当事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在记者采访期间就展开市场整顿,有的则立即发布整顿文件……

  这组系列报道将农资领域从未消失的假冒伪劣侵权问题通过相关案例的放大再次凸显出来,业界要求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维护合法企业和用户的权益、净化农资市场的呼声再起。

  两个多月来,我们的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企业高管、法务工作者、专业打假人士,采访的企业既有传统的化肥企业,也有新型肥料企业,还有农药、种子企业等,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还有不少是外资企业。他们对待打假这个话题的态度和表现,折射出的是目前农资市场竞争环境的真实状况,以及农资领域对打假维权的认识和看法。

  “我们对假冒伪劣侵权零容忍!”这是不少农资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我们的记者采访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这也是农资领域对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的主流认识。这种态度体现的不只是相关企业对自身权益的重视,更体现了他们的全局意识和社会责任。

  不管是傍名牌还是打擦边球,也不管是通过农资店铺公开销售还是走村串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制假售假的不法之徒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因此,凡是被假冒伪劣侵权的农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针对性强、口碑好、市场信誉度高、技术含量高、受用户欢迎的产品,也肯定是能为广大农民带来效益和希望的产品。

  相关企业研发这些优质产品,无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研发成功后,还需要通过精心的市场布局和科学的市场营销,通过耐心细致的用户教育和引导,才能从数以万计的各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才能培育起市场美誉度和忠诚度,才能成为市场的翘楚,才能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同时,这些产品可以说是整个农资市场的顶梁柱,是我国农资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我国发展绿色农业、品质农业、高效农业的助推器,也是国家实施减肥增效、减药增效战略的根本保证,更是全国民众生命健康的保护神。

  这样的产品被假冒伪劣侵权,所损害的不仅仅是合法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是合法企业的市场信誉,甚至都不仅仅是合法企业的生存,而更是给所有农民带来灾难,给整个农资产业带来灾难,给整个农业带来灾难,甚至是给全国民众带来灾难。

  因此,对假冒伪劣侵权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是农资企业的需要,是农资行业的需要,是农业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记者所采访的很多企业,都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充分展示对打假的坚定态度。

  比如,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成立了专门负责打假的机构,配备了专职的打假人员和打假律师,甚至有企业还聘请了专业的打假顾问。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不得不大力压缩非生产性人员和机构以节省成本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投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再比如,不管侵权者多么狡猾、多么诡计多端,被侵权企业都义无反顾地利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最大限度地给侵权者以法律的惩罚。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曾经为了一个官司历时4年,先后上诉到市、省、国家3级工商管理部门,并在地方法院被驳回诉讼后再向省级高院上诉直至胜诉,为的就是不让侵权者逍遥法外。而美盛农资(北京)有限公司在一个官司中一审赢得了诉讼,但他们认为对侵权者的处罚太轻,再次提起上诉,终于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让侵权者付出更大的代价,达到震慑侵权者的目的。

  我们为他们坚定的态度和勇气点赞!

  想打假又不愿打假,这是我们的记者在就打假话题采访时,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现出的纠结心态。这种态度表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部分企业过于患得患失,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制假售假这个毒瘤对农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和伤害。

  这些企业大多是农资市场中居于第二梯队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且个别产品还可能是很受市场追捧的产品。因此,这些企业受假冒伪劣侵权之害也非常深。这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和我们的记者谈起自己受假冒伪劣之害时无不咬牙切齿,痛恨之极。但是,当记者打算了解他们受害的情况以及在打击假冒伪劣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时,他们又都语焉不详,不愿深谈。

  本报的多路记者在综合了这部分企业的相关情况后发现,他们这种纠结态度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害怕进行声势浩大的打假会造成一种这类企业和这类产品假货满天飞的印象。到时候,假货未必打掉了,但真的产品却会受到牵连。用户为了怕买到假货,连真的也不敢买了,就干脆放弃这个品牌的产品。有不止一家农资企业的负责人给我们的记者讲过这方面的例子,制假售假者被查处了,但他们的产品销量并没有太大起色,有时候甚至出现下滑。

  “高调进行打假也同时将自己的产品信誉打下去了。因为,一旦告诉用户自己的产品被假冒,那也就等于是告诉用户不要买这个产品了。没办法,只能让真假产品在市场上同时存在。”有位农资企业老总这样对我们的记者表达自己纠结的心情。

  当然,这部分农资企业不愿打假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打假经费,难以投入足够的人力成立专业的打假队伍。这部分企业的实力大都没法和业内重点企业相比,不容易承受打假的成本。而且,有些打假的维权成本过高,打假所获得的赔偿还不够打假中花的钱,得不偿失。比如前述美盛农资的案例,如果企业接受法院一审判决的侵权企业的赔偿恐怕连律师费都不够。

  对于这部分企业在对假冒伪劣侵权时的纠结态度我们深表同情。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受害企业不挺身而出勇敢地对假冒伪劣侵权说“不”,那就正中了侵权者的下怀,助长了他们的气焰。长此以往,合法企业在市场中还会有立足之地吗?

  本报在组织这组关于农资打假的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发现,不论是拥有“坚定”“表情包”的被采访者还是拥有“纠结”“表情包”的被采访者,他们都还有另一种“表情包”,那就是“无奈”,是一种政府和法律不给力所带给他们的无奈。这种“表情包”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对假冒伪劣侵权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侵权,虽然说企业责无旁贷,应该往前冲。但毫无疑问,政府才是第一责任人。但在实际的打假过程中,政府的这个责任并没有完全尽到。

  地方保护这个词近几年出现的频率没那么高了,但是,植根于一些地方政府执法人员潜意识中的这道无形的玻璃墙却让农资维权企业时不时都能明显地感觉到。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农资企业负责人都告诉本报的记者,他们跨区域打假时,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对于侵害本地区以外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都不那么上心,或者以各种理由不及时立案,或者即使立案也不及时查处。比如,新洋丰公司的一个打假案,虽然企业把足够的证据提交给当地的工商部门,但几级工商部门都不予立案。再比如,云天化的一个案件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胜诉,但侵权企业却拒不执行判决继续侵权,当地政府却没有执法人员进行查处。再比如,住商是个国际性的知名肥料商标,但市场上却出现了多个名称中包含住商字样的肥料商标,当企业进行打假时才发现,这些品牌都有合法的注册手续。而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这种傍名牌的商标是不应该给注册的。

  此外,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对假冒伪劣侵权的惩罚力度不够也让合法企业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比如,有企业介绍,有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品牌与他们的知名品牌的名称在读音上非常相似,并与真产品摆在一起销售,非常容易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对于这种品牌“高仿”的现象,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来规范。

  还有企业负责打假的法律人士表示,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造假者即使被查处也只会承担部分责任。如果企业直接起诉造假者,则造假者可能只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企业向执法部门举报,则执法部门往往只对造假者进行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的造假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则造假者可能只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不少制假造假者并不害怕打假。

  法律是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最后的屏障,政府是查处假冒伪劣侵权的最强力量,如果这两者都不太给力的话,留给合法企业的也只能是无奈了。

  假冒伪劣侵权与维权之战,是市场发育过程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历程中也曾经历过。我们相信,随着各个市场主体的不断成熟,政府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假冒伪劣侵权现象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但是,正如伟人毛泽东主席说过的,“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要达成这样的结果,需要每一个市场主体的不懈努力。

  我们期待,以后我们再次组织关于打假的报道时,“坚定”的表情会更多,或者,只有这一种表情。(本系列报道到此结束。)

  □本报记者 张木早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