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 正文

上有极端天气 下有土壤恶化

国家级制种基地遭遇两大难题

2019-06-11
作者:焦培培   来自: 农资导报

  本报讯 (记者 焦培培)6月7日,记者随金草帽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赴甘肃省张掖市采访时了解到,张掖作为中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正面临严峻的土壤问题和极端天气考验。

  张掖地处祁连山北麓,灌溉水源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高标准优质种子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由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忽视土壤健康,制种产量下滑明显。

  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孙家闸村村支书孙斌有告诉记者,当地10年前制种玉米亩产鲜穗普遍能达到1000千克,近年已下滑到七八百千克。产量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出在土壤上。河西学院绿洲农业研究院院长吕彪教授介绍,当地土壤有机质匮乏、板结、盐渍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逐年加剧,导致农民施肥施药成本增加,同时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农业效益下滑严重。

  近两年,霜冻、干热风等极端天气频发,也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据报道,去年4月12日的低温冻害造成甘肃省直接经济损失超80亿元。张掖市德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文勤告诉记者,今年5月19日前后张掖再次发生霜冻,当时正处苗期的制种玉米受冻,轻则延缓生长,重则冻死拔苗,肯定会影响到今年玉米种子的整体产量。还有娃娃菜等高原夏菜也被冻伤茎秆,发生倒伏。他推测,今年七八月份农作物还要经受干热风考验。

  面对土壤和气候两大难题,当地农民选择农资更有针对性。甘州区明永镇中南村村支书张希德带领全体村民用腐植酸类产品调理玉米田已有2年。他指着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告诉记者,土质比过去松软很多,玉米长势齐,颜色绿,没有大小苗和脱肥现象,5月份的冻害影响很小。记者发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盐渍化、均衡养分、提高作物抗性的功能化农资新产品在当地最受欢迎。

  为制种基地提供全程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新趋势。张掖市种子协会监事长李会文认为,张掖玉米制种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抗性两方面入手。这需要农技推广部门、科研单位、繁育种企业、农资厂商互相协作,为种植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全程跟踪服务。

  去年6月,《农资导报》联合北京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张掖创建一批金草帽科技示范基地,围绕种植难题展开试验示范和应用研究。今年,这项工作将继续深入。澳佳生态董事长冯广祥介绍,公司已加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发起的净土行动,将加大对盐碱地改良和作物抗冻、抗高温等方面的产品、技术开发,携手当地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及农业服务商,为制种基地研究更高效的增产增收方案。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