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 正文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吕天宝—— 叩响循环经济之门的人

2019-09-27
作者:吴俊生   来自: 农资导报

  1984年7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行囊辗转赶到山东无棣县硫酸厂。他是本应分配到县直单位的应届大学生,因为响应县里决策,请缨到条件艰苦的硫酸厂工作。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令人意外:渤海湾旁的这家工厂,盐碱滩白茫茫看不到边,唯有纵横交错的管道设备仿佛提醒他,这里正进行一场关乎中国化工行业未来的实验。

  35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他和团队筚路蓝缕,建成了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之“生态工业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下称鲁北企业集团)。

  他就是鲁北企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天宝,在盐碱滩上耕耘35年,成为中国化工行业叩开循环经济大门的拓路人。

  攻坚世纪难题

  无棣县硫酸厂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内磷肥生产急缺的硫酸——用工厂周边大量废弃盐石膏制硫酸。这是一道世纪难题,国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展研究,国内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百名专家会战,但以失败告终。

  1982年,试验首获成功,但紧接着问题也来了:产能太小,无法满足农业需求,装置必须放大。刚刚走出校门的吕天宝,一进厂就接过了这一后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九五”规划的工程。

  凭着智慧和爱钻研,无数次试错,1986年,国内第一套料浆法年产1万吨磷铵、联产2万吨硫酸和3万吨水泥装置成功投产,年轻的吕天宝也顺利成章成为磷铵厂首任厂长。

  从1986年到2000年,吕天宝和团队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马不停蹄,将装置能力不断扩大,经过两次扩张,终于达到年产30万吨磷铵、联产40万吨硫酸、60万吨水泥,成为当时世界石膏制酸史上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联产装置,解决了废渣磷石膏污染环境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

  因为在石膏制酸联产水泥攻关上的重大贡献,2001年他和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科技殿堂里的崇高荣耀。

  点“石”成金的人

  在磷铵—硫酸—水泥联产装置上的攻关,让吕天宝在国内成为最早一批叩开循环经济奇妙大门的人。

  2019年1月,吕天宝被评为利废新材料领军人物,颁奖词评价:以技术创新攻克化工企业副产品处理的世界级难题,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山东经验,新旧动能转换之下,他率先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正如这段颁奖词,吕天宝从走入鲁北企业集团第一天起,便与工业“三废”打起交道。石膏是化工生产最大的副产物之一,目前全国年产出约2亿吨,成为污染环境的“堰塞湖”。吕天宝带领团队攻克了磷石膏、盐石膏、钛白石膏、脱硫石膏等制酸技术,变废为宝,为巨量石膏找到了出路。

  踏上循环经济大道的吕天宝,视野越来越开阔,雄心也越来越大。紧接着,他又瞄准了废酸再利用。随着石油品质提升,烷基化废硫酸处理成为炼油业的心腹之患;钛白粉行业迅猛扩张,钛白废硫酸又成了行业难言之痛。吕天宝带领团队大胆创新,成功借助磷铵硫酸水泥联产装置实现了这两大废酸的资源化利用。该技术获得了2018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一等奖。

  循环经济是鲁北企业集团崛起密码。通过资源循环再利用,鲁北企业集团不断拉长加粗产业链,产业呈现链条式、集群化、共享式发展,除了磷复肥之外,逐步形成冶金氧化铝及化学品氧化铝系列产品、钛白及脱硝系列产品、原盐及溴素、化肥及水泥、热电、锂电池新材料6大产业板块40余个产品。

  在吕天宝的带领下,渤海之滨,荒滩之上,一座化工巨轮向海而立。

  再创鲁北辉煌

  2006年,一路顺风顺水的鲁北企业集团,就像高速汽车突遇故障,抛锚了。企业陷入空前深渊,债台高筑、经营萎靡、人才流失……将大半辈子都献给鲁北的吕天宝,心急如焚。他心里始终萦绕着一个结:这么好的企业,怎么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作为专家型高管,吕天宝技术精湛和作风务实,深受职工信赖。2012年,他在危机之时被委以总经理重任。2016年,在企业脱困关键节点,他再次擢升为董事长。

  2012到2016年,吕天宝将所有精力都放到企业脱困上。他坚信鲁北企业集团的底子仍在,眼前的危机一定能克服。这4年间,他从最初单纯寻找合作伙伴,到最终启动“混改”这一国企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吕天宝不断寻找脱困良方。

  在无棣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吕天宝实施了山东省地方国企第一例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引入杭州锦江集团、汇泰控股集团两家战略投资者,不仅破解了资金之急,还为企业二次腾飞布局了一批新项目。“混改”让一度濒临绝境的鲁北企业集团重回正轨,近三年业绩不断刷新历史。

  如今,吕天宝已五旬开外,今天的他,比1984年第一天来鲁北报到时更有激情。“当年鲁北困难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现在鲁北越来越好,我不仅感到高兴,干劲也越来越大,我现在想的就是要加快发展,以最快的速度再创辉煌。”吕天宝表示。

  □本报记者 吴俊生

  编者按

  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1995年曾经发出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今天,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做出了有力回答:我们不仅养活了14亿中国人,不仅“吃得饱”,还正在向“吃得好”飞跃。与这一历史进程相对应,中国化肥行业也从当初大量依赖进口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国,化肥工业的壮大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回溯这段历史,闯入我们视野的首先就是一群充满奋斗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是他们锻造了强大的中国化肥工业。本期刊发的8位企业家,他们都是新中国化肥工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或在国企,带领团队奋斗创新,奠定了中国化肥工业的根基;他们或在民企,创立公司,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撑起中国化肥工业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企业家致敬。

编辑:系统管理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