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 > 正文

破解化肥价格暴涨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2022-04-01
作者:张福锁   来自: 中国科学报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粮食的贡献率高达50%。保障化肥的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至关重要。

2020年以来化肥价格持续增长,而今春以来世界化肥市场供应格局受到冲击,化肥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已成为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近期我国化肥价格暴涨的警示

化肥价格暴涨,供应不稳。2020年10月以来化肥价格迅速上涨,到2022年3月21日,尿素价格同比上涨近一倍,每吨由1660元增至3120元;磷酸一铵价格增长91%,从1860元增至3550元;磷酸二铵价格增长71%,从2280元增至3900元;含硫复合肥(51%)价格高达4220元/吨;氯化钾价格增长190%,从1870元增至5500元。

事实上,近十年来我国化肥价格已多次出现大幅波动。化肥价格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冲击了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化肥生产、流通与经销的市场体系,破坏了产业健康秩序,也增加了国家调控的难度。

化肥价格暴涨,危及粮食安全。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粮食生产净利润明显下降,小麦、水稻每亩净利润仅为15~20元,而本轮肥料涨价导致每亩化肥成本增幅达100~140元,远高于粮食涨价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挤压了种粮利润,削弱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导致粮田粗放管理、非粮化经营、撂荒现象频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化肥产业体系亟待革新与全面绿色转型。为应对化肥价格高涨问题,中央财政今年3月再次下达资金200亿元,对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通知,再次强调保障化肥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以支持春季农业生产,夯实夏粮丰收基础。但由于化肥产业涉及资源、环境、市场和立法等诸多领域,这些应对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化肥产业体系的脆弱性,稳定化肥市场仍是勉为其难。

如何推动化肥产业体系的革新与全面绿色转型,创新化肥产业支撑我国粮食安全,并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化解国内外各种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

我国化肥生产及施用面临的挑战

其一,科学施肥技术不到位,施肥不合理问题突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及消费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消耗了30%的化肥,表明化肥过量施用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尽管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我国主要区域及典型作物体系的专用肥配方,使肥料用量大幅下降,效率有所提升,但作物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施肥养分不均衡、变异大,与作物需求匹配度低,缺乏精准施肥机械装备配套,技术很难直接落地,导致化肥增产效益差。化肥施用不合理造成作物体系氮盈余量大,并产生环境风险。

目前,我国化肥用量高于实际需求已被广泛认可,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华北典型地区,肥料用量超标1~2倍。据测算,如果能真正实现全面的科学施肥,我国氮肥有近500~800万吨、磷钾肥分别有300~500万吨纯量的节肥空间。

此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不足影响化肥肥效的发挥。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指导体系不够健全,科学施肥技术精准落地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肥料企业和基层农资经销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往往优先推荐利润大的产品,而忽视是否符合作物需求。据调查,超过2/3的复合肥产品氮磷钾养分比例不符合作物需求,由此导致全国每年浪费的肥料高达300亿元以上。

其二,化肥产品不对路,缺乏有效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化肥产业持续进行了20多年的数量型扩张,由于缺乏完善的化肥创新体系,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与土壤和作物需求不匹配,化肥生产与农业需求缺乏有效衔接,无序竞争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氮肥的70%是尿素,磷肥的85%是水溶性磷酸铵,全行业平均利润率长期低于5%,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同时,国家肥料研发投入不及化肥产值的万分之一,远低于一般产业2%的阈值。面向绿色低碳与农业需求的肥料靶向产品创新严重不足,而主流产品如尿素和磷酸铵工艺多为上世纪引进的,生产能耗和排放仍然较高,难以满足“双碳”战略与“绿色转型”的新需求。

其三,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率低,畜禽废弃物等肥料化利用不足。

我国畜牧业规模大,供应了40%的居民食物蛋白消费,同时产生了近40亿吨畜禽粪污,其氮磷钾养分总量约4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年用量的7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有机肥产品、技术模式和配套施用装备,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不足,氮磷钾等养分循环效率仍低于50%,形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风险。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养殖业氮、磷污染占农业面源污染总量的42%~56%。

其四,化肥产业链不健全,供需匹配差。

我国化肥产业工农融合不够,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产链,高耗高排的生产工艺仍未根本转变,容易受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和市场政策等影响而产生激烈波动;同时生产、流通与施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针对市场供需剧烈变化时往往响应慢、应变能力弱。目前化肥产品大多数仍为“万金油”式通用产品,没有紧密结合农业需求,与土壤、作物匹配度低,容易造成养分供需脱节、肥效下降、资源浪费等。

应对化肥价格暴涨的对策及建议

为有效应对化肥价格暴涨带来的严峻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化肥产业相关问题,笔者从近期应对当前市场形势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着手,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行科学施肥技术精准落地。鼓励各级政府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开展科学施肥技术全程指导,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同时,依托地方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小院、专家下乡、科技特派员等模式,开展田间调研、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动科学施肥技术精准落地。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通知要求,加强化肥产供储销协同配合,缓解供需矛盾。

其次,加强工农融合、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启动化肥产业革新与绿色转型重大工程,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以绿色发展与“双碳”战略为导向,创新工农融合模式,创制匹配土壤、作物与气候环境的新产品,重点突破绿色智能肥料、新型合成氨技术、中低品位磷矿养分资源全量利用技术等,推动化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我国从化肥生产使用大国升级为智造强国。

再次,强化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加大减量增效行动实施力度。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品种选择、土壤管理和农机配套等多个环节,综合性的集成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有机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产品与模式,把有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推广“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制定主要区域作物施肥定额,同时要匹配品种、土壤、农机等优化技术,做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立营销人员农业综合服务专业技能认证,使减肥增效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最后,创新化肥全链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对化肥价格失衡风险能力。在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的同时,加强化肥产供储销协同配合,打破化肥多头管理的局面,成立国家级化肥深化改革小组,统筹化肥生产、流通、应用全链条管理,建立保供与减排协同机制、国内外市场的统筹机制、化肥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提高化肥产业全链条应对风险的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福锁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