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两会 > 正文

首场“代表通道”上,响起“三农”好声音

2023-03-07
作者:   来自: 农视网

3月5日上午8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了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故事。

其中

有让“小山村”惊艳大世界的汪玉成

有潜心研究大熊猫繁育的侯蓉

有保障绿色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张克勤

......

看看他们都说了啥?

汪玉成: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汪玉成说,余村是一个1000多人的小山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从过去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到现在变成了“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首次在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8年来,他们按照总书记指引方向,坚定不移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他们重新制定了发展规划,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成立了“两山”旅游公司,建起了矿山遗址公园,念好了“山字经”。如今的余村,村强、民富、景美、人和,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了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863元。乡亲们说,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

余村280户农户有106个姓,为了把“百家姓”聚成“一条心”,他们坚持用好群众工作“传家宝”,创造了以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生态美村为主要特点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余村经验”。现在余村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大家一起商议、一起评定。

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余村联动周边3个乡镇17个村一起共同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儿的“大余村”。同四川、新疆等省份9个村结成对子,共谋发展。特别是他们现在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成立了国内首个乡村品牌实验室,创新开展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截至目前已同多个品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创了以“数字赋能、美丽加分”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新经济。

一滴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余村的身后展示着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这次来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汪玉成深感肩负着一份责任和使命。他们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落实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新要求,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定会指引新时代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的辉煌!

侯蓉:让大熊猫恢复野性、回到野外

侯蓉来自四川代表团,是连任代表,从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起就开始思考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层面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各方的持续努力。

大家都非常熟悉大熊猫的形象,可是新生大熊猫究竟长什么样呢?侯蓉今天带来了大熊猫新生幼崽的仿真模型。大家可以看出,其实大熊猫的新生幼崽和大熊猫大家所熟悉的形象相比差异蛮大的。

侯蓉第一次接触到大熊猫是在1995年的秋天,当年有一只大熊猫叫“娇子”,它出生后需要进行人工哺育。当时小小的“娇子”就在她的手心里面,它的体重只有70-80克,甚至比手上的模型还要小。它的眼睛没有睁开,看不见也听不到,甚至不能自己排便,需要进行人工帮助。透过“娇子”腹部薄薄的皮肤,侯蓉甚至可以隐隐约约地见到她的内脏器官,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脆弱的小生命,很难想象它却能发出非常惊人的叫声,仿佛是对生存下去的强烈渴望。早年参加大熊猫幼崽的育幼经历,让侯蓉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侯蓉在从事大熊猫保护中深刻理解到,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对保护野生动物是多么重要。而在当时,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防疫法中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在侯蓉担任代表期间,曾经三次提交了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一次提交了修订动物防疫法的议案。在这些议案中,侯蓉提出了要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建立野生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流浪动物管理、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的检疫标准等等建议。

让侯蓉倍感欣喜的是,这些建议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防疫法修订中得到了不同程度吸纳。现在这两部法律已经正式颁布。在侯蓉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一共领衔提交了31件建议和10件议案,其中80%的议案对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勉励大家: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到2022年底,侯蓉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将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数量从1994年的18只扩展到现在的237只,增长了12倍。但侯蓉始终认为,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更好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

在侯蓉担任代表期间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她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在十年间,“国家公园”从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概念变成了现实。2021年10月12日,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这标志着我国的自然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这也让侯蓉更加坚信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野生大熊猫一定能在我国的土地上更加惬意地生活,更加健康地成长。

侯蓉表示,今后她将继续履职尽责,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克勤:保障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是科技

张克勤说,线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无脊椎线型蠕虫。别看它小,它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线虫种类很多,仅危害植物的线虫就达几千种,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据统计,每年在全球造成农作物损失达1570亿美元,线虫已经成为农作物的第二大类病害。感染了根结线虫的作物根系上会长出很多瘤子,形似肿瘤,也被称为作物“癌症”,它会导致作物地上部分的萎蔫减产,甚至绝收。怎样防治作物线虫呢?全世界目前主要靠化学农药。由于土壤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大剂量使用化学农药才能保证防效。这样一来不但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还有部分残留在作物中,影响食品安全。

怎样逐步替代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呢?找到一种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线虫的方法就成为张克勤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谈到生物防治,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占全球4%的土地面积上,却拥有了占全国50%以上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所以云南号称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多样性资源,他们历时30年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建成了防治线虫的微生物资源库。

但是,要高效防治线虫光有资源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研究清楚微生物—线虫—作物三者的相互关系,才能精准防治它。线虫很聪明,作物播种前它就睡觉、休眠。随着作物的生长,它会感受到作物根系上分泌的特定化合物而精准定位,快速移动,找到作物最幼嫩的部位,然后成功侵占。根据这一特性,他们研究了施入土壤中的生防菌,怎样克服土壤的抑菌作用,怎样建立种群的分子机制;研究了建立种群的生防菌和线虫的相互作用、相互战斗的分子机制;还研究了生防菌在作物根位怎么样保护作物的机制。同时,还通过小分子的信号化合物调控土壤当中原有的线虫的天敌微生物,与生防菌一道包围它、限制它,甚至消灭它。通过这些机制的理论突破,他们成功开发了生物防治线虫产品,获得了农药登记证,并且实际推广应用。例如,在云南省玉溪市化念镇,曾经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大棚番茄因为线虫的成灾损失惨重,他们蹲点了4年,不用化学农药,就用生物防治,成功地将线虫的发病率从90%以上降到2%以下,大棚番茄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番茄是大家可以放心吃的绿色产品。

生物防治线虫的实践让张克勤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关键是科技。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大,将继续努力发扬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力争为推动绿色发展,为科技强国、农业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新贡献。

除此之外,首场“代表通道”上,还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女子足球、全地面起重机、中国海军航母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