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两会 > 正文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聂守军:加快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

2023-03-15
作者: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聂守军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是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主持选定的稻种有50多个。如今,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高寒地区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的领域。“建议将‘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纳入种业振兴行动长期支持项目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寒地水稻增产增效,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长期的科技支撑。”

我国寒地稻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粳稻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5%,是国家最重要的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做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对于稳定提高水稻产能、打造寒地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聂守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国家和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推动完成了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改扩建工程。“但从调研情况看,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仍表现出‘后劲不足’。”

聂守军表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水稻育种取材范围十分狭窄;品种间血缘相近,优异骨干亲本少,育种后代优势不强;对优异种质资源缺乏精准的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评价,缺乏对资源进行高产、优质、抗病、抗倒、耐冷、耐盐碱等系统的分类,导致重要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充分应用于寒地水稻育种实践。

除此之外,聂守军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强突破性当家品种的创新。“盐碱地改良的目的是使土地适应品种,其工程量较大,投资较大,耗时较长,可作为长期推进的工作。而为了尽快有效利用盐碱地,应尽快筛选、选育优质耐盐碱的新品种,达到品种适应土地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聂守军建议,一是聚焦“芯片”效应,推动资源利用。建立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为寒地早粳稻遗传解析、种质创新、骨干亲本构建提供资源基础;采用分子辅助选择、基因聚合等育种手段,快速鉴定优异资源后代材料的主要性状,创制一批具有优异特性的早粳稻新种质并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进一步拓宽寒地早粳稻遗传多样性基础。

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带动总产提升。以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为手段,通过同步改良多个复杂性状,突破寒地粳稻多性状聚合难的技术瓶颈,建立具有寒地特色的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促进寒地粳稻育种技术提档升级;以优异种质资源和现有优良水稻品种为基础材料,利用创建的寒地生物育种技术体系,聚合水稻优异功能基因,实现育种后代优异性状的集成与累加,选育出兼具优质、高产、抗病、抗倒、耐冷、耐盐碱、生态适应强的优良品种,并通过新品种的转化、推广带动总产提升。

三是聚焦粮食安全,助力种业振兴。水稻生产对助推黑龙江省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作用明显,将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纳入种业振兴行动长期支持项目,更加有利于延续这一优势。未来可针对寒地水稻生物育种,专项加强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种源科技攻关、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立项;支持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寒地水稻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寒地水稻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为全面实现种业振兴奠定基础。

聂守军最后表示,希望国家在现有的种质资源库基础上,对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和评价,为育种者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培育优良品种,用咱们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