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两会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刘晓艳:促进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2025-03-07
作者:马小如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刘晓艳

微生物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副主任刘晓艳表示,要促进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当前,微生物的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量的60%,是第一大生物资源。刘晓艳表示,农业微生物产业作为种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我国还初步建立了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截至2023年,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规模接近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刘晓艳认为,加强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多个国家制定了战略规划来推动本国微生物产业发展,而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缺乏顶层设计,未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二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微生物研发偏重基础研究,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平台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相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投入力度有限,不利于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三是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产权保护法律,但因微生物菌种容易复制和流失,实施微生物菌种产权的有效保护仍是难题。对此,刘晓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设立农业微生物产业技术体系。将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修复等农业微生物产业整合在一起,统筹设计,建立农业微生物产业技术体系,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共同推动产业内的科技成果创新、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建议加大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要加强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包括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资助、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农业微生物领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农业微生物战略科学家。将微生物种业纳入现代种业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对实施农业强国战略的支撑。让农业微生物产业成为撬动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三是建议制定和完善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注意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协定书》的配套。加强微生物种业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微生物种业发展、菌种资源管理、微生物安全等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优化现有的管理制度及法规,确立新研发功能菌种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适应微生物特点的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菌种溯源制度等。明确行业中生物安全和伦理“红线”,保障农业微生物产业和相关生物技术的良性发展。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