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两会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福锁:推进绿色增粮,协同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2025-03-11
作者:马小如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只有绿色增粮才能使我国粮食可持续地高产、优质,从而满足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生活的需求。如果不绿色增粮,我们就会污染环境,还会浪费很多资源,走向不可持续的增粮的路子,这个路子是走不下去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粮食产能1.4万亿斤左右的新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推进绿色增粮,协同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张福锁表示,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仍是我国农业的战略需求。与此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协同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绿色转型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大家担心强调绿色会影响粮食安全,但过去20多年的工作证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化肥零增长等措施,我们能在增产的同时减少过量的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增粮、绿色发展。”张福锁表示,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来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全面绿色转型。

同时,还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制定政策并采取行动,将农业绿色技术应用于全产业链。“我们一定能把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做成全球的样板,给全球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张福锁说道。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然而,当前如何充分发挥绿色增粮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带动作用,仍面临着农民种粮收益低,绿色增粮的激励机制仍待强化;化肥等投入品损失量大,绿色农资创新体系仍待加强;有机养分资源利用不足,区域种养循环模式仍待强化等问题。对此,张福锁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健全绿色增粮的收益保障机制。建议针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对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补贴,如深耕、机械化插秧、植保、施肥、收割等,以降低粮食生产主体的生产成本;加大对购买智能农机的补贴力度,探索智能农机购买租赁金融模式,促进智能化农机推广,提高农机作业效能;加大绿色技术的补贴力度,如高效环保型肥料产品(如含脲酶和硝化抑制剂尿素、绿色智能肥料)等,降低新型绿色高效投入品的应用成本;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广泛的粮食收储补贴激励制度,全面提高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二是启动化肥产业工农融合科技创新专项,强化绿色增粮的科技支撑。建议针对我国化肥产业科技创新不足,设立化肥产业工农融合科技创新专项,以绿色增粮与“双碳”战略为导向,创新工农融合模式,重点突破绿色合成氨、中低品位磷矿养分资源全量利用、作物智能响应等核心技术,创新绿色智能肥料,推动化肥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我国从化肥生产使用大国升级为智造强国;结合主要粮食产区,集成产品创新与智能施用技术体系,构建场景化区域绿色增粮技术模式,推动工农深度融合,以绿色增粮带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三是创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带动区域农业绿色转型。针对区域有机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难点,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创新种养循环模式,以社会化服务主体链接种植与养殖规模化经营主体,构建收储运加销用市场化服务体系,在收储装备、施肥农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粮田施用有机肥的比例,逐步构建区域种养循环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农业绿色转型。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