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农技 > 正文

2025年秋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指导意见

2025-09-18
作者:   来自: 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秋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也是秸秆处理的关键时节。秸秆饲料化利用是发展种养循环、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养殖业节粮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秋季北方地区凉爽干燥、南方地区潮湿多雨,各地要遵循“适时收获、安全储存、分类加工、科学饲喂”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

一、抢抓农时尽快收获。秸秆饲料化利用对秸秆品质要求高,要坚持“适时收获、质量优先”的原则,选择在天气晴朗干燥、土壤适墒的条件下进行,收获时应确保秸秆无霉变、无腐烂、无杂质,避免混入泥土、地膜、沙石等污染物。玉米黄贮秸秆宜在籽粒完全成熟收获后,植株尚未完全枯黄时收割离田。水稻秸秆宜在稻谷收割后1~3天内完成收获离田作业。棉花秸秆宜在棉花采摘且秸秆含水率适宜时收割。覆膜种植的玉米和棉花,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可使用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或弹齿式残膜回收机回收残膜后再收获秸秆;不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的,人工回收残膜后再进行秸秆收获。

二、合理选择收获方式。根据不同作物特点、地块特征、机械设备情况等采用适宜的秸秆收获方式。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应在15cm以上,可采用具有秸秆粉碎和抛送装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茎穗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剥皮、集箱、秸秆切碎收集抛送装车(或集箱)等联合作业。也可采用田间收集和加工一体机,挂载在拖拉机上移动收获秸秆,同步进行秸秆加工处理,完成收集、除尘、粉碎、揉丝、打包作业。水稻秸秆:留茬高度宜为15~20cm,使灰分含量低于16%,可采用配备秸秆粉碎和抛送装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或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割稻、脱粒、秸秆粉碎作业。棉花秸秆:优先选用重型茎秆粉碎机或自走式联合收获打捆机同步完成拔秆、铡切、打捆。

三、及时离田安全储存。秸秆收获后,如不用于青贮微贮或秸秆水分含量较高不适合贮存和加工,北方地区可放置在田间自然晒晾,南方地区则宜放置到干燥场地松散堆放,及时翻晒,待水分含量降到适宜范围后再捡拾打捆。秸秆捡拾农机的配置比例应根据各地实际需求确定,宜按1台秸秆收集机或搂草机、2台打捆机、2~3台包膜机配置。打捆密度宜大于400kg/m3。离田后的秸秆应在专门堆放场地进行储存,场地建议配备避雷装置、防火设施等。应立式码垛风干晾晒,垛间留有通风道,垛中留有通风孔,或利用通风设备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4%。秸秆堆放高度建议低于2.5m,防止积热霉变。储存期间应定期检查,注意防火、防潮,必要时进行翻垛。

四、分类加工提高品质。秸秆在加工前应做除尘、除杂处理,并剔除发霉变质部分。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单一或联合方法进行处理。物理法加工参数推荐如下:揉丝长度1~18cm;切碎长度1~5cm。压块饲料的密度大于400kg/m3。膨化时利用膨化机械高速运转产生热能,瞬间达到高压(0.5~4MPa)、高温(110~150°C)熟化后在常压出料口出料。制粒时压缩比6:1~7:1为宜,颗粒直径以6~10mm为宜。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生物法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调整秸秆含水量达到55%~65%后,添加乳酸菌或复合菌制剂及纤维素酶类产品,进行青(黄)贮或微贮处理,可因地制宜选择窖贮、裹包或袋贮等形式贮存,青(黄)贮、微贮时间一般在30天以上可饲喂草食动物。

五、控制质量科学饲喂。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可直接饲喂,也可按照草食动物需求切碎后混合在日粮中饲喂。棉花秸秆需经处理降低棉酚含量后饲喂。秸秆饲料宜采用感官、化学测定等方法评判其质量或分级,感官评定时以黄色或黄绿色、芳香味浓厚、质地柔软湿润、叶茎等器官结构完整为优。秸秆应无发霉变质情况,配制出日粮的卫生指标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要求。用于饲喂草食动物时,宜与精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混合配制成全混合日粮,秸秆饲喂量和饲喂比例根据草食动物营养需求科学配方,也可精、粗饲料分别饲喂。秸秆青贮、微贮后饲喂草食动物时,宜加入适量碳酸氢钠等,以中和青贮酸度。饲喂初期饲喂量应由少到多,使草食动物逐步适应。


编辑:郝锐敏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