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导报微信订阅号

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 > 正文

走进大武口:看“中化方案”让盐碱地破“碱”新生

2024-09-09
作者:吴俊生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9月的“塞上江南”,丰收在望。

     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区,这块曾经的“不毛之地”,首次种植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AT1技术培育的耐盐碱高粱(下称AT1高粱),眼下迎来收获季。“没想到真种成了!”一辈子守着盐碱地犯愁的当地村民赞叹。

 

大武口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区的AT1高粱示范田

     “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大武口是中国5亿亩有待开发的盐碱地缩影。这里,“盐碱双高”的耕地占六到七成,粮食产量不到正常田块一半,是盐碱地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2022年底,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的团队入驻大武口,向“硬骨头”发起攻坚,通过“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双向发力、“良种+良田+良法”协同配套,蹚出盐碱地治理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路子,让白花花的盐碱滩变成了绿油油的致富田。

     9月4日,记者走进大武口,探究让盐碱地新生的“中化方案”。


破“碱”新生,从寸草不长到高粱满地


     站在AT1高粱示范田,放眼望去,茂密的植株高大挺拔,饱满的穗粒已经泛红。“这是在‘生地’上第一年种植,亩产预计将达600至700斤,随着土壤改良,产量还会逐年提高。” AT1技术发明人之一,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介绍。

 

谢旗(左二)带领团队查看大武口AT1高粱示范田长势

     很难想象,仅仅在两个种植季前,这片600亩的AT1高粱示范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滩。现场,工作人员对邻近一块尚未治理的耕地测定显示:盐分超过6‰,pH高达9.3,属于重度盐碱地。选育高耐盐碱品种,“以种适地”,是让这块地“起死回生的”一把“钥匙”。

     2023年,谢旗团队与多家科研单位联手,在全球首次公开发布农作物耐碱基因AT1,这是迄今在该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最为重要的科技突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研团队据此培育出 AT1高粱,在大武口首次生产性种植中即取得成功。

     农作物耐碱基因的重大发现,让培育耐盐碱品种从此踏上快车道。在东北,由AT1基因改造的水稻,短短2年便推广覆盖1000万亩耕地,不仅能在pH高达9.17的重度碱地里正常生长,产量还能提高20%到27%。

     先正达集团中国在国内种子市场位居第一,依托强有力的研发优势,近些年在耐盐碱品种选育上频频布局。“我们目前已经筛选并创制耐盐碱品种及种源30个以上,包括高粱、油葵、水稻、玉米等,在大豆上也正进行验证。”先正达集团中国战略创新部科技规划总监李波介绍。


双管齐下,从望“地”兴叹到改地样板


     如果说改种是盐碱地治理的一把“钥匙”,改地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把“钥匙”。

     AT1高粱示范田位于大武口区祥河村,一直以来,村民们守着盐碱地,过着苦日子。“在过去,哪些地能种就种,哪些地不能种就撂荒了。”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回忆说,祥河村撂荒地一度达近一半。

     转机发生在2022年底——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的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与祥河村“两委”合作,由村委流转8000多亩土地交由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种植,决心打造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暨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团队在大武口盐碱地上耕种

     “向盐碱地要粮食,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作物生长全周期破解土地盐碱化。我们综合使用了包括暗管排盐、耐盐作物及品种筛选、配套盐碱地种植技术等‘去盐除碱’的技术组合拳。”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项目经理胡元峰说。

先正达集团中国的协同攻关能力在祥河村盐碱地治理上得到施展,一系列包括品种筛选在内的新科技迅速落地——

     上马暗管排盐设施,改当地传统的大水漫灌为智能控制的水肥一体化;

     应用中国中化旗下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化学生物耦合改良专利技术,置换土壤有害离子,快速降低盐害和碱度,同时借助生物技术,使土壤形成自循环的健康体系;

     采用二次包衣技术,促进种子萌发,并应用中化化肥的生物激活剂技术和生物增效肥料,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根系活力,大幅提升养分利用率;

     推行覆膜、滴水出苗等综合农艺措施,最大程度保障出苗、提苗……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祥河村原本像盖了“白被子”的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已降至36.5‰,盐度下降20%,碱度下降60%。“老百姓都感叹,这么难种的地,中化农业MAP不仅种出来了,而且种得好,真正盘活了盐碱地资源。”汤瑞说。

     先正达集团中国作为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拥有种子、作物营养、植保、农业技术服务等齐全的产业板块,具备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良种、良田、良法配套上,我们的布局是非常完整、完善的。截至目前,我们在内蒙、宁夏、吉林、河北、山东等省份建成多个示范区,累计治理了数十万亩盐碱地。”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种集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应敏杰透露。


全链发展,从盐碱荒滩到特色农业


     全国5亿亩盐碱地中,1.15亿亩具备短期内开发应用价值,这不仅是潜在的粮仓,更是打造特色农业的宝贵资源。

     “逆境出品质、顺境出产量。”从事数十年盐碱地治理研究的宁夏大学原副校长许兴认为,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这是一篇大文章,让碱地飘香、碱地生财,让盐碱地造福人类。

     推行盐碱地治理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现链式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拓宽辐射范围,让更多的盐碱地多产粮、产好粮。 

     在距离大武口不到几十公里的平罗县德润农场,一辆辆大型联合收割机正等待收割青贮玉米。这里是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今年改造的17000余亩盐碱化区域。“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土壤改良效果显著,预计青贮玉米产量较去年增加10%以上。” 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总经理杨金光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既要种好,还要卖好,这是盐碱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

     针对德润农场的青贮玉米,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正在积极协助农场对接下游买家。首次种植的AT1高粱也已找到了好去处,当地星海酒业等公司已与农场建立起产销对接。

     写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大有可为。目前,先正达集团中国项目团队正谋划与农、牧、畜、酒等下游企业联合实施盐碱地优质粮、饲草等特色产业项目,协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从改土、种植,延伸到农产加工、销售,不断挖掘提升盐碱地价值,为河套地区乃至全国的盐碱地拓展增产增收之路。


编辑:吴俊生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京ICP备20003859号-1
  • 农资导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