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收1946.58斤!中化农业MAP在山东如何创下玉米单产新高?
2024-10-11
作者: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10月7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的中化农业MAP示范农场,金色的玉米随风摇曳,籽粒饱满的果穗呼之欲出,一派丰收的景象。“1946.58斤/亩!”测产组组长、山东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刘鹏宣布了测产结果,也为这片应用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示范田揭晓了成绩单。当天,桓台县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技术集成典型经验发布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桓台县人民政府、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及百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和媒体记者等嘉宾共同见证了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的新成果。
测产新高,专家、政府解读丰产密码
在众多农户的见证下,现场实打实收实测。测产伊始,由山东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刘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国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高英波、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雯和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伟组成的专家组为确保测产数据的准确性,仔细检查了收割机、运粮车,并对应用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示范田进行面积测量、人工取样、称重、脱粒、水分含水量测定等环节操作。
最终测产结果显示,中化农业MAP示范田的玉米单产达到了干粮1946.58斤/亩,高于周边农户1000-1400斤/亩的平均产量,较去年常规种植方案亩均增产626斤,一亩地净增收500多元。专家组成员刘鹏表示,在旱涝急转、高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能实现这个产量值得祝贺。此次测产结果不仅证明这片示范田实现产量新高,更验证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区域落地的有效性。
夏抢麦子、秋收玉米。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作为省内的产量大县,粮食生产是桓台县的优势产业,早在2021年,桓台县便积极推动政企合作,与中化农业MAP合力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技术,以示范田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种植水平提升,推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今年,桓台县成为山东省内重点打造的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之一。
看到测产结果,桓台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王锡久不禁为示范田点赞。他说:“桓台县通过与中化农业MAP的合作,推广落实以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带动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实现了全县粮食生产向绿色高产的转型。”
科技赋能,密植精准调控实现高产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旨在通过合理密植、科学管理和精准调控,提高玉米的单产和总体产量。此次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农田,面积有1100亩,属于中化农业MAP 3000亩示范田的一部分。由原来的种植模式升级到新技术应用,对于种植企业而言,难的是“高点之上如何再丰产”?
首先要合理密植。作为两季区,桓台示范农场在6月11日小麦收割完就进入了紧张的夏玉米播种期。为了匹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中化农业MAP在选种阶段根据区域种植环境,选择了高产耐密植的玉米品种,并进行二次包衣和精选,不仅产量高,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相较于周边传统的4500-5000株/亩的种植密度,示范田提升到了6400株/亩,甚至设置了7000株/亩的试验区。此外,示范田设置了“40+80”厘米的宽窄行模式,既有利于滴灌系统的铺设,又能在当地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为了找到适合当地种植且经济效益最佳的方式,我们在确保作物品质的同时,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来提高总产量,并制定配套的全程技术解决方案。”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技术负责人时立波说。
合理密植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依据的就是时立波提到的“方案”。从品种筛选、测土配肥、播种、精准水肥、精准植保到收割,高产技术体现在每个细节上。在播种环节,中化农业MAP使用马斯奇奥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并配备了GPS导航系统,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能准确、均匀、深度一致的落入预定位置。伴随着播种工作,施肥、铺滴灌带的工作也由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在生长周期,中化农业MAP精准植保方案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实行“一喷多促”防灾减灾、病虫防控,为单产促丰收打好基础。在收割环节,采用先进农机籽粒直收,从最后一道种植工序上减少机收损失。
玉米种得越密,对种植管理的精准度要求越高,更需要精准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来支撑。桓台县农田普遍属于沙壤土。为了让玉米在生长周期获得充分的营养,中化农业MAP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设计了营养方案,并通过“移动首部灌溉系统”进行水肥一体化的施用。过去田地灌溉属于一次性补给,但现在示范田里的玉米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享受的是点滴式按需补给。时立波说:“我们采用了0.75L/h小流量的滴灌带,单边铺设长度可以达到150米,这样极大的节省了主管道和支管道的数量。玉米季出苗水只需要6天的时间就可以一次灌溉1100亩地,施肥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做到了既省水又省肥。”同时,中化农业MAP的农艺师只需在手机端设置好灌溉时间、施肥时间,系统便可以自行完成整个田间的灌溉和施肥,1个人就能完成1100亩地的灌溉。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是重中之重。中化农业MAP集结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从良种筛选到精量播种,从测土配肥到水肥一体化,从农机农艺相结合到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全程技术解决方案为核心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化农业MAP副总经理秦李龙表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落地实现了节种、节水、节肥、节药和节工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方案的复制推广,帮助更多的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区域复制,共筑粮食安全屏障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在粮食产量中占比约40%,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增千亿斤粮食意义重大。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单产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总经理杨伟表示,“通过优化种植密度、精量播种、宽窄行种植和精准水肥管理等措施,不仅提高了玉米的单产水平,还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除了技术的软实力,“移动首部灌溉系统”也为技术推广提供了硬实力。杨伟介绍,中化农业MAP推出的这套设备可实现灵活移动,为种植户的不同地块实现精准水肥灌溉。
观摩了测产活动的种植大户郭勇种植了1000多亩地,今年也在MAP农艺师的建议下采用了玉米密植技术。他看到示范田里的测产数据,对自己家将要收获的玉米产量很有信心。他说,“以前,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产量好像到了‘天花板’始终上不去。今年请中化农业MAP采用了密植技术,长势一直很好。在目前的行情下,增产就是增收,有了单产提升的技术,面对市场也不心慌!”
目前,中化农业MAP已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率先在内蒙古等区域落地。在华北区域内,山东桓台、泰安,河南尉氏、兰考,河北魏县、武强以及天津等地的示范农场也纷纷进行布局,并陆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据统计,采用这一技术的示范田玉米平均亩产可增加300-400斤,小麦增产100-200斤,每亩两季增收400-600元。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各区域玉米单产水平有望实现新的突破。这不仅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也将为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编辑: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