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持续推进勤俭节约作风建设
2025-04-25
作者: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八项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厉行勤俭节约,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作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深刻认识厉行勤俭节约的重大意义
传承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勤俭节约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内核,典籍文献是最直接的例证。《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彰显治国理政准则,《朱子家训》“一粥一饭”阐释持家处世哲学,共同构筑“俭约兴邦,奢靡致衰”的价值传统。践行勤俭理念,既是立足传统治理智慧的守正创新,亦是面向现代国家治理的文明传承。作为先进文化的实践主体,通过制度化的节约机制将经典文献中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治理效能,既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更以躬身示范推动全社会价值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注入持久生命力。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葆艰苦奋斗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勤俭节约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贯穿百年奋斗历程。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根灯芯”的纪律约束、大生产运动的实践锤炼,为革命的重大胜利奠定物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确立“勤俭建国”方针,在物质匮乏条件下建成工业体系,夯实好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坚持作风建设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以“双增双节”运动遏制奢靡之风。新时代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引领制度性变革,形成“过紧日子”与“保民生”的治理闭环。这种从生存智慧升华为执政规律的实践脉络,既彰显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觉,更通过制度化的作风传承,将政治优势转化为长期执政的治理效能。
应对风险挑战,强化战略定力。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与国际环境复杂深刻演变,厉行勤俭节约成为破局攻坚的必然选择。国内层面,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社会转型期矛盾交织公众对公平正义关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国际层面,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议题的紧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厉行勤俭节约,既传承了中华文明“节用厚生”的传统智慧,更通过制度化的节约机制,构建起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应对百年变局提供战略支点。
牢牢把握厉行勤俭节约的辩证逻辑
成本控制与效能提升的辩证统一。厉行勤俭节约要突破“为减而减”的机械思维,构建效能优先的资源配置机制。以效能为导向选择成本控制点,该保必保,刚性支出不缩水,该砍则砍,项目浪费零容忍,将节约的“紧日子”变成“好日子”。用技术创新代替简单压缩支出,实现“降本不降质”。通过制度刚性守住纪律底线,实现“少花钱、花好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的。
政府示范与社会协同的价值传导。将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社会价值引领工程,构建“示范-协同”的共生系统。通过透明公开“节约成绩单”,打造“节约样板间”,传播“节约微故事”,实现从党政机关“做得好”到老百姓“看得见”,引导社会公众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达到节约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内部优化与外部联动的机制耦合。构建开放联动的节约治理体系,以开放思维打破厉行勤俭节约的内部闭环。通过制度化多元接口链接社会资源,从“独善其身”到“美美与共”。引进外部技术、资源提升节约效能,实现内部优化强支撑。通过数据共享、政策激励降低参与成本,实现外部联动有抓手。建立“同题共答”的可持续生态,实现双向进化有动力。
切实践行厉行勤俭节约的实施方法
预算编制科学化,强化源头治理效能。一是推行零基预算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旨在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结构固化僵化格局,把财政资金从“撒胡椒面”的雨露均沾转为“精准滴灌”的重点保障,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民生。二是制定标准定额。定能耗限额,规定综合能耗、水耗等定额指标。定资产配置,明确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使用年限和配置标准。定经费定额,细化差旅、会议、培训、维修维护事项等支出标准。三是完善决策程序。党委(组)对重大项目着重把握三个核心环节,把节约评估作为划定资金资源消耗的“硬杠杠”,专家论证筑牢专业决策“防火墙”,风险评估织密浪费防控“安全网”。
精准执行把好勤俭节约节流关。一是坚决严格落实制度,打破层级衰减效应。对中央层面出台制度进行颗粒化拆解,细化为具体执行指标,不折不扣不搞变通执行;将上级要求具象化,执行过程实现可视化管控,执行标准实现刻度化校准;本单位制度执行着眼于末端落地和创新突破,达到精准执行见实效的目标。二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能。探索建设楼宇智能管理平台、资产调度平台、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建筑节能减碳大数据管控平台等各类信息化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流通,为传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深化集采改革与资产共享双轮驱动 。“采购集约化”打造集采规模效益,建立跨部门需求统筹机制,运用采购目录标准化、需求清单归集等手段,对同类物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购计划、统一履约验收。“资产共享化 ”构建资产共享生态圈,以智慧公物仓为核心载体,打造“实体仓+虚拟仓”的共享体系。创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建立电子身份标签系统,配套开发智能调配算法,实现资产闲置预警、跨部门调剂、效能评估等数字化功能。
完善全周期监管,实现治理闭环升级。一是健全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内部审计、纪检监督。聚焦八项规定精神违反清单80条、铺张浪费、资产使用效率,将厉行节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开展社会化外部监督。公开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报告、“三公”经费明细,接受社会质询。开展智能化动态监督。搭建“风险预警平台”,整合政府采购、财务报销等系统数据,实时分析异常指标。二是实施绩效评估。过程维度重点考核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如流程合规率、标准落实率等。结果维度重点考核成本控制成效,如经费压减率、能耗下降率等。三是构建全周期整改闭环体系。建立“问题查摆—责任落实—整改到位—验收评估”的全链条管控机制,实现问题清单标准化、责任清单明晰化、整改清单实效化、销号清单制度化,推动问题整改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型升级。
(北京市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 温加彬)
编辑:郝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