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书写“高产共富答卷”—探秘中国中化打造的万亩“吨粮田”样板
2025-04-28
作者:吴俊生 来自: 中国农资导报网
春日的内蒙古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北斗导航播种机在一马平川的玉米田中匀速前行,株距误差不超±0.5厘米;田间埋设的传感器实时回传墒情数据,智能滴灌系统依照种植模型自动进行水肥浇灌;距此50公里的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忙碌而有序,根据土壤检测数据而精准配制的肥料正源源不断运至田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这片位于北纬40度玉米黄金带的黄河“几字弯”畔,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农业MAP用单产提升技术“金钥匙”,带领农户打开“吨粮田”密码,为破解内蒙古“水困局”、激活盐碱地潜力、助力粮食高产和农民共富提供了鲜活样本。
集成16项技术打造万亩“吨粮田”
2024年,位于侯家营子村的中化农业MAP玉米示范田亩产达1016公斤,真正实现万亩连片“吨粮田”。又是一年春耕,4月23日,记者走进这里,触目所见,农田里的“黑科技”俯拾皆是。
远远望去,五台大型北斗导航农机前后相随,流水线作业场景蔚为壮观——整地机在前翻土,施肥机尾随其后抛洒底肥,犁地机接着将肥料均匀混入土壤,耙地机随即跟上平整地面,种肥同播机则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走近田间,只见种肥同播机背着两个装满被称为种子出苗“启动肥”的储罐,紧邻储罐一字排开3个盛放玉米种子的白色塑料桶,机身最后端则架设3个缠满滴灌带的滚轮。机器隆隆驶过,种子、肥料、滴灌带按预定的位置同步落地,一次完成三个作业环节。
走入建在地头的系统控制室,一旁的大屏数字闪烁,地块位置,田间气象,土壤养分、墒情、酸碱值等数据一目了然;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根据土壤墒情和养分状况,自动将水肥适时适量精准送到每一个种子根系。依靠MAP智慧农业平台,农艺师远程便可实现对玉米生长全周期的精准管控。
“预计7天左右,我们就能完成一万亩玉米播种。”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介绍, “‘种得准、管得精’是‘吨粮田’的核心,在玉米生长的5个关键环节我们集成了一共16项技术,精心把控一个个细节,才能实现目标。”
中化农业MAP系为规模种植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农业服务商,2023年起,在内蒙古率先落地推广以“高产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为核心的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并在玉米主产区复制推广。“对15个地区的测产结果显示,采用了中化农业MAP玉米种植方案的区域,产量与同地块历史产量及周边农户产量对比,平均增产200斤以上,增产幅度基本在15%以上。”中化农业MAP党委副书记侯育介绍。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大面积提升玉米单产大有可为,当地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一千万亩大面单产示范区、打造一千万亩“吨粮田”的“两个一千”行动。“我们将以点带面,推动中化农业MAP经验在全区落地生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
用科技破解内蒙古增粮两大痛点
从侯家营子村往西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便是库布其沙漠。曾经,极度缺水让濒临沙漠的侯家营子村玉米单产徘徊不前。中化农业MAP首度将小流量滴灌技术引入达拉特旗,破解了长期困扰当地农民的难题。
在侯家营子村万亩“吨粮田”现场,借助无人机传回的鸟瞰画面,记者看到,田块里密布了无数个被水浸润而成的“小圆点”,大小相同、形状一致、排列整齐、间隔均匀,令人惊叹。“我们管这叫湿润球,由滴灌带上分布的滴头流出来的水形成,这个技术叫小流量精准滴灌技术。”张永丰解开了记者心头的疑问。
不多不少,滴得正好。小流量精准滴灌技术解了内蒙古区域干旱缺水之困。“为了种粮,我们这里地下水严重超采,采用中化农业MAP这套技术后,我们改从黄河取水,用水量锐减到原来四分之一还能实现增产。” 白泥井镇副镇长张永杰给记者算了“一减一增”两本账: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地交给中化农业MAP托管后,较之先前的种植模式,亩均用水大幅减少150方,亩均玉米增产达300斤左右。
除了节水,小流量精准滴灌技术还事关玉米密植高产模式成败。张永杰解释说,当地玉米一般每亩种植5000-5500株,采取新技术后增加到6700株,密度增加了,极易出现大小株,从而极大影响产量。小流量滴灌技术保证了每个植株均匀的水肥供给,再加上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植保全程方案,为“吨粮田”奠定基础。
如果说水是内蒙古地区打造“吨粮田”一大痛点,那么绕不开的另一个痛点就是盐碱地。
距离侯家营子村三四十公里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这里百分之七十的耕地都属于轻中度盐碱地,其余属于重度盐碱地。盐碱地是粮食生产最大的后备资源,能不能也将其打造成“吨粮田”?
2024年,中化农业MAP大胆破解这一难题。当年,在海子乡苗六泉农场,中化农业MAP流转了9000亩左右的耕地,采用小流量精准滴灌,再辅助以耕层深松和土壤改良等技术,玉米实现单产比地方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增产20%左右,葵花更是增产50%。
“过去,这里的农户都使用大水漫灌的办法排盐,不仅浪费大,而且大水带来大盐存积,进一步加剧次生盐害。”中化现代农业河套区域负责人季文慧说,“现在有了小流量滴灌技术,让根系长期保持适合生长的湿润环境,水少了,带来的盐也就少了,慢慢土壤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也成了米粮川!”土默特右旗农牧局局长温蔚卓站在苗六泉农场感叹说,目前土默特右旗正在大力推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今年计划实施20万亩,下一步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面向全旗加快推广中化农业MAP“吨粮田”方案。
创新模式让“高产田”成“共富田”
春耕伊始,达拉特旗道劳村又迎来了他们熟悉的中化农业MAP农艺师们。“我们是在中化农业MAP服务下第一个开展‘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村子,现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连年丰收。”道劳村村书记刘世荣感叹道。
中化农业MAP通过服务创新,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内蒙古探索出“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党组织整合土地交由中化农业MAP服务,采取对农民“保底+分红”的方式运行。这个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党组织和村集体提高了活力和凝聚力,合作社提高了运营能力和运行效益,中化农业MAP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户除了获得保底和分红之外,还可参与到托管服务工作当中,或者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以前土地分散,难以开展规模化集约种植,效益一直上不去。”刘世荣介绍,中化农业MAP接手后,平整土地让大型农机能够下地作业,同时引入玉米密植技术,应用高效科学的种植方案,种地效益一年一个台阶。“以前我们这里青贮玉米亩产2.5-3吨,现在已经超过4吨;中化农业MAP为我们托管服务的土地也由当初的700多亩,增长到如今10000亩左右。”
通过统种提高农业效益,进而实现农民共富,让“高产田”成为“共富田”,带动更多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这是中化农业MAP在内蒙古探索出的一条农业现代化之路。
“交给中化农业MAP服务后,自家土地每年每亩有稳定收益约1400 元,我还能腾出手来在MAP农场打工,每月还能拿六千多元务工工资。” 侯家营子村农民付来忠开心地说,“不光挣钱比以前多了,人也轻松了,还能跟着 MAP专家学技术呢!”
“小块变大块,既实现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又通过土地平整额外增加了10%的耕地面积。仅这一项,就给我们村集体增加了42万元的收入!” 温蔚卓向记者透露说。
广袤的耕地上,中化农业MAP书写的“高产共富”答卷还在继续……
编辑:郝锐敏